清风文苑PHOTO NEWS
于敏——干惊天事业 传淡薄家风
2022-04-06 20:27  

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生巨响,震惊世界;一个名字,“绝密”28载。这就是于敏,一位把毕生心血和全部才华都奉献给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著名核物理学家。

身负惊天的事业、辉煌的成就,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大半辈子。正如他1999年在73岁高龄时写下的《抒怀》七言诗所表达的那样,“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和他的家留给世间所知的并不多,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记述里感知他的执着坚守和淡泊家风。

在这个家

爱国是不变的主题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两年后转入理学院物理系并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很快崭露头角。

1961年,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摆在了35岁的于敏面前——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氢弹的研究毫无疑问属于国家安全最高等级的绝密工程,一旦参与其中,就意味着今后将长期隐姓埋名、忙碌奔波。这对任何人都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何况一名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

“我不能有另外一种选择”,“我过去学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抛掉”,“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于敏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挚爱的物理基础理论研究,接受了氢弹的研究任务。自那一刻起,“于敏”这个名字连同他的工作,一起变成了绝密。

直到1999年,于敏及其对中国核科技发展的贡献才被真正解密,那时他已年逾古稀。“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在这个家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真实的写照

在整理父亲于敏的遗物时,儿子于辛曾不经意间打开一个寻常无奇的柜子。当把里面的纸张、摆件一件件收拾出来后,于辛才忽然注意到自己平日里一直忽略的细节:家里除了母亲孙玉芹觉得好看才摆出来的寥寥几个奖章奖杯外,其余的都很少能看到踪影。

原来这些“失踪”的奖章奖杯,都被归置到了这个柜子里,蒙尘许久。那一瞬间,于辛觉得手里的这些东西格外烫手,想着自己是不是该做些什么让他们“重见天日”。然而仔细收拾归类后,他又不禁哑然失笑——有的获奖证书竟然只找得到复印件,“聪明”的父亲在这方面可真是“糊涂”啊。于敏“糊涂”,是因为心无旁骛,他知道,只有继续全身心投入事业,才是对荣誉的最好回应。

在这个家

精神是一笔更宝贵的财富

“能满足基本生活就行。”于敏对金钱、对物质极为淡泊,从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一家人的生活极其简朴。一张20世纪90年代简陋的铁架床,睡了二三十年;一台老旧的小电视,看了几十年。于辛曾琢磨给父亲换一台,于敏却不愿意,还和于辛急,说能用就行。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的精神,他的一言一行,却是我们做人立世的标杆,不断影响和指引着我们。”在父亲身上,姐弟俩学到了一种平凡而安静的生活真谛,获得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关闭窗口
清风文苑
友情链接: | |
天津职业大学版权所有 © 2017 Tianjin Professional College

举报方式:举报地址/天津市北辰区洛河道2号  邮编:300410       举报电话/ 022-60585055